□文/李明岖
年糕作为大米做成的众多美食中的一种,在全国各地都有,也时时会进入到漂泊他乡的游子们的梦里。但我以为,最好吃的还是要数客家人制作的年糕。因为从中原辗转南迁而来,客居他乡的客家人总是把打年糕当成对故土的最好思念,因而对此格外的重视和用心,他们打出的年糕格外香糯好吃也就不奇怪了。
打年糕是一项并不轻松、工序也较为繁杂的活,现代人多数恐怕都要不胜其烦敬而远之了,但好在勤劳淳朴的客家人仍然保留了这个传统,让我们能时不时品尝到这个美食。
要吃到好的年糕,准备工作从夏天就要开始了。盛夏时节,客家人会从自家的稻田里留出一小块,种上打年糕专用的大禾米,也叫香禾子米,这种米更有劲道,但因栽种难度更大、产量更低而倍显珍贵。
首先是把晒干了的黄元柴烧成灰,然后把灰倒入烧开的山泉水中,用干净的纱布把灰滤掉,再把沥出的水用来蒸大禾米(也正因为此,客家人习惯上把年糕叫做黄元米果),蒸时一定要用大木甑;之后加入早已采集、晾晒好的槐花,拌匀,再蒸一次。蒸完第二次的大禾米饭就可以像打糍粑一样,倒入石臼中慢慢碾磨成团状,取出后用手工把它做成一条条、一块块,晾干,年糕就这样成型了。
待吃上一口,那腊肉的油从齿间滋滋地冒出,和着年糕的软糯韧滑、小白菜的清甜爽口,一道味觉的饕餮盛宴就这样来了。我估计张大千、汪曾祺这些美食大家一定没吃过客家人用腊肉炒的黄元米果,否则,以他们一尝美食就迈不动腿的秉性,一定有让人难忘的美文流传下来。

▲大禾米水稻种植基地
进入到小雪节气,意味着冬天真正的开始了。
农业文明社会里,春种夏长、秋收冬藏,进入到冬天就意味着可以歇一歇,开始猫冬的节奏了。然而,农家人终究是闲不住的,他们又要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——春节开始忙碌了,而打年糕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。
农业文明社会里,春种夏长、秋收冬藏,进入到冬天就意味着可以歇一歇,开始猫冬的节奏了。然而,农家人终究是闲不住的,他们又要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——春节开始忙碌了,而打年糕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。

▲槐花和黄元柴
年糕作为大米做成的众多美食中的一种,在全国各地都有,也时时会进入到漂泊他乡的游子们的梦里。但我以为,最好吃的还是要数客家人制作的年糕。因为从中原辗转南迁而来,客居他乡的客家人总是把打年糕当成对故土的最好思念,因而对此格外的重视和用心,他们打出的年糕格外香糯好吃也就不奇怪了。
打年糕是一项并不轻松、工序也较为繁杂的活,现代人多数恐怕都要不胜其烦敬而远之了,但好在勤劳淳朴的客家人仍然保留了这个传统,让我们能时不时品尝到这个美食。

▲拌好槐花的大禾米
要吃到好的年糕,准备工作从夏天就要开始了。盛夏时节,客家人会从自家的稻田里留出一小块,种上打年糕专用的大禾米,也叫香禾子米,这种米更有劲道,但因栽种难度更大、产量更低而倍显珍贵。
秋收以后,闲下来的客家人便开始忙碌打年糕的事了,晒腊肉,采集、晾晒槐花,上山砍打年糕专用的黄元柴,等等。立冬一过,打年糕便真正开始了。

▲制作好的黄元米果
首先是把晒干了的黄元柴烧成灰,然后把灰倒入烧开的山泉水中,用干净的纱布把灰滤掉,再把沥出的水用来蒸大禾米(也正因为此,客家人习惯上把年糕叫做黄元米果),蒸时一定要用大木甑;之后加入早已采集、晾晒好的槐花,拌匀,再蒸一次。蒸完第二次的大禾米饭就可以像打糍粑一样,倒入石臼中慢慢碾磨成团状,取出后用手工把它做成一条条、一块块,晾干,年糕就这样成型了。
年糕的做法有讲究,吃法也大有讲究。煎,蒸,煮了蘸糖吃都不错,但最好的吃法是炒,配上腊肉炒。也是这样小雪的节气,也是这样冷冷的冬日,刚刚打好的年糕,刚刚晒成的腊肉,最好是肥瘦相间、略略偏肥的那种,再放上一些当季的小白菜和大蒜,在柴火灶上一炒,光是那从厨房里弥漫出来的香味就已经让人不住地吞口水了。

待吃上一口,那腊肉的油从齿间滋滋地冒出,和着年糕的软糯韧滑、小白菜的清甜爽口,一道味觉的饕餮盛宴就这样来了。我估计张大千、汪曾祺这些美食大家一定没吃过客家人用腊肉炒的黄元米果,否则,以他们一尝美食就迈不动腿的秉性,一定有让人难忘的美文流传下来。
做好后的年糕能存放很长的时间,想吃随时可以拿出来。但在物质不那么丰富的年代,客家人总要把它留到正月里招待客人。年糕家家都有,人人都爱,正月里做客的人品尝了年糕后免不了都会点评一番,这时候就成了女主人展示厨艺的绝佳机会,而我们也可以就此判断这个女主人勤快不勤快、能干不能干,甚至对这个家庭是否和睦兴旺也能看出个七、八分了。不信?那就欢迎你正月里到客家人家里做客吧。
供图 李明岖
(李明岖,江西赣州人,政府部门工作。本文原载微信公众号“惜母山农园”)
供图 李明岖
(李明岖,江西赣州人,政府部门工作。本文原载微信公众号“惜母山农园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