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文/叶林
牛岭,位于韩坊镇宝莲山风景区西北,是一个四面青山环抱,地势比较开阔的小盆地,因盆地西边一山形似一只大水牛而得名。
牛岭含上、下岭两个村,32 个自然村和牛岭圩,总人口约 6000 人,除罗井丘黄氏、墩坡坑汤氏和槽下刘氏外,全部姓韩,韩姓人口占两村人口的 90%以上。牛岭地区的人民群众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,中央苏区时期,牛岭圩曾为牛岭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;1933 年夏中共信康县委设上岭村案前自然村。
牛岭,地处深山大谷,南边一条小迳翻越马岭坳连接于都马岭、小溪和祁禄山;北面一条 10 里长的山谷连接赣县南边的小坌、韩坊和信丰县。这种深山长谷的地势,形成重要的战略和战术关隘,向来为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。
中央苏区时期,这里属于苏区西陲和白区的东南边界,为了争夺对这一战略要地的控制权,红白双方进行了长期的、艰难的拉锯战。这里曾是信康县、赣信于会安五县特区等红色政权的中心区域;是著名的牛岭战役的发生地;是中央苏区威胁赣州白区后方前哨;这里,是中央苏区连接红色赣粤边区重要通道,也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重要通道。毛泽东、朱德、周恩来、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曾经在牛岭战斗和生活过,留下了光辉的历史足迹。
赣县南部地区的革命斗争自大埠农民武装暴动失败后,一度陷于低潮。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,于 1929 年 1 月底从井冈山突围到赣南打游击。3 月 7 日,红五军攻占于都县城,当天又从县城撤出,转移到于都县城南的小密村宿营。3 月 8 日,彭德怀率红五军从小密出发,经于都小溪到赣县牛岭休整。
休整期间,红五军积极开展革命宣传,协助当地党组织发动群众打土豪,向土豪劣绅写款子,把没收来的财产分给贫苦农民。休整十天后,红五军开向安远攻打安远县城。彭德怀和红五军在牛岭活动时间虽短,但对这一地区革命斗争的复兴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。
苏区时期,在牛岭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战役先后共有三次。
第一次牛岭战役发生在 1934 年的 1 月。1933 年 9 月,驻信丰国民党粤军加紧向驻扎在韩坊镇的信康县苏维埃政府进犯,信康县党政机关被迫迁移到牛岭。1934 年 1 月 7 日晚,国民党粤军又派出一个团1000 余兵力在靖卫团引领下,偷偷地埋伏在牛岭周围的山上。
次日凌晨,他们从小坌发起进攻。信康县政治保卫队、各区游击队和县、区苏维埃政府机关前后受敌。在此紧要关头,游击队和县、区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投入战斗,掩护县党政机关迅速转移。由于敌强我弱,加之仓促应战,300 余名游击队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,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曹炎不幸牺牲。这就是苏区时期的第一次牛岭战役,此后,信康县党政机关不得不再次退却到于都县畚岭地区。
第二次牛岭战役发生在 1935 年 1 月。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后,项英、陈毅领导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。韩坊镇的牛岭是于都苏区通向赣粤边游击区的一道重要关口。国民党粤军余汉谋第 1 军第 2 师派有 1 个营扼守此地,并筑有坚固碉堡。
1935 年 1 月 28 日,项英、陈毅率红 24 师和独立 3 团、11 团共 5 个团的兵力,进攻驻守赣县牛岭的国民党军粤军第 2 师一部。由于敌强我弱加上部队部署失当,红军遭到重大损失,师长周建屏身负重伤。这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后在中央苏区采取大兵团作战的“最后一仗”。项英后来也认识到牛岭战斗是“不应该有的惨败,而且是不应有的战斗”。
第三次牛岭战役发生在 1935 年 3 月。从苏区向赣粤边突围的赣南省委机关及所属 1800 余人,1935 年 3 月 6 日在牛岭地区遭到国民党重兵围堵,经过奋勇激战,损失惨重,省委书记阮啸仙在战斗中牺牲;政治部主任在此役中被捕(后牺牲于大余)。突围部队到达粤赣边苏区时,仅剩 80 余人。
牛岭,是红军长征的重要途经地。由于王明“左”倾错误路线在中央苏区的全面推行,导致第五次反“围剿”的失败。1934 年 10 月,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,实行战略转移,进行突围长征。10 月 16 日,各部队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。从 10 月 17日晚开始,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、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 8.6万余人,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途,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,其中中央第一、第二纵队、红一军团一部、红三军团大部都从牛岭经过。
10 月 16 日,长征主力前锋红一军团的一路,从赣县长洛、大埠、王母渡突破敌人的封锁,直插信丰的龙石;一路从于都小溪、马岭经赣县的小坌、塘坑口突破直取信丰的白石口;三军团担任右前锋,从于都的小溪、马岭一线经赣县的牛岭、小坌、韩坊,击退国民党军,进入信丰的月岭、龙石。
10 月 18 日,中央第一、二纵队从于都小溪、马岭进入赣县的牛岭、小坌、塘坑口,在王母渡立濑渡过桃江进入信丰境内;九军团则在中央队伍左侧,从会昌的珠兰埠出发,分两路向信丰方向行进,一路随一军团的一部从安远的龙布进入信丰,另一路从赣县的牛岭、王母渡渡过桃江进入信丰。到 10 月 25 日,中央红军全部渡过桃江,胜利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,继续向赣粤边界推进。中央红军路过牛岭时,沿途得苏区群众的热情接待和人力物力的大力支持。
摄影 小夫(路开文化)
(本期内容来源于赣州市赣县区《红土初心》。本文根据中共赣县县委革命史编纂委员会 1959 年 10 月 1 日编印的《赣县人民革命斗争史》有关资料整理而成。)

牛岭,位于韩坊镇宝莲山风景区西北,是一个四面青山环抱,地势比较开阔的小盆地,因盆地西边一山形似一只大水牛而得名。
牛岭含上、下岭两个村,32 个自然村和牛岭圩,总人口约 6000 人,除罗井丘黄氏、墩坡坑汤氏和槽下刘氏外,全部姓韩,韩姓人口占两村人口的 90%以上。牛岭地区的人民群众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,中央苏区时期,牛岭圩曾为牛岭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;1933 年夏中共信康县委设上岭村案前自然村。
牛岭,地处深山大谷,南边一条小迳翻越马岭坳连接于都马岭、小溪和祁禄山;北面一条 10 里长的山谷连接赣县南边的小坌、韩坊和信丰县。这种深山长谷的地势,形成重要的战略和战术关隘,向来为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。
中央苏区时期,这里属于苏区西陲和白区的东南边界,为了争夺对这一战略要地的控制权,红白双方进行了长期的、艰难的拉锯战。这里曾是信康县、赣信于会安五县特区等红色政权的中心区域;是著名的牛岭战役的发生地;是中央苏区威胁赣州白区后方前哨;这里,是中央苏区连接红色赣粤边区重要通道,也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重要通道。毛泽东、朱德、周恩来、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曾经在牛岭战斗和生活过,留下了光辉的历史足迹。

赣县南部地区的革命斗争自大埠农民武装暴动失败后,一度陷于低潮。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,于 1929 年 1 月底从井冈山突围到赣南打游击。3 月 7 日,红五军攻占于都县城,当天又从县城撤出,转移到于都县城南的小密村宿营。3 月 8 日,彭德怀率红五军从小密出发,经于都小溪到赣县牛岭休整。
休整期间,红五军积极开展革命宣传,协助当地党组织发动群众打土豪,向土豪劣绅写款子,把没收来的财产分给贫苦农民。休整十天后,红五军开向安远攻打安远县城。彭德怀和红五军在牛岭活动时间虽短,但对这一地区革命斗争的复兴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。
苏区时期,在牛岭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战役先后共有三次。
第一次牛岭战役发生在 1934 年的 1 月。1933 年 9 月,驻信丰国民党粤军加紧向驻扎在韩坊镇的信康县苏维埃政府进犯,信康县党政机关被迫迁移到牛岭。1934 年 1 月 7 日晚,国民党粤军又派出一个团1000 余兵力在靖卫团引领下,偷偷地埋伏在牛岭周围的山上。

次日凌晨,他们从小坌发起进攻。信康县政治保卫队、各区游击队和县、区苏维埃政府机关前后受敌。在此紧要关头,游击队和县、区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投入战斗,掩护县党政机关迅速转移。由于敌强我弱,加之仓促应战,300 余名游击队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,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曹炎不幸牺牲。这就是苏区时期的第一次牛岭战役,此后,信康县党政机关不得不再次退却到于都县畚岭地区。
第二次牛岭战役发生在 1935 年 1 月。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后,项英、陈毅领导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。韩坊镇的牛岭是于都苏区通向赣粤边游击区的一道重要关口。国民党粤军余汉谋第 1 军第 2 师派有 1 个营扼守此地,并筑有坚固碉堡。
1935 年 1 月 28 日,项英、陈毅率红 24 师和独立 3 团、11 团共 5 个团的兵力,进攻驻守赣县牛岭的国民党军粤军第 2 师一部。由于敌强我弱加上部队部署失当,红军遭到重大损失,师长周建屏身负重伤。这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后在中央苏区采取大兵团作战的“最后一仗”。项英后来也认识到牛岭战斗是“不应该有的惨败,而且是不应有的战斗”。
第三次牛岭战役发生在 1935 年 3 月。从苏区向赣粤边突围的赣南省委机关及所属 1800 余人,1935 年 3 月 6 日在牛岭地区遭到国民党重兵围堵,经过奋勇激战,损失惨重,省委书记阮啸仙在战斗中牺牲;政治部主任在此役中被捕(后牺牲于大余)。突围部队到达粤赣边苏区时,仅剩 80 余人。

牛岭,是红军长征的重要途经地。由于王明“左”倾错误路线在中央苏区的全面推行,导致第五次反“围剿”的失败。1934 年 10 月,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,实行战略转移,进行突围长征。10 月 16 日,各部队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。从 10 月 17日晚开始,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、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 8.6万余人,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途,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,其中中央第一、第二纵队、红一军团一部、红三军团大部都从牛岭经过。
10 月 16 日,长征主力前锋红一军团的一路,从赣县长洛、大埠、王母渡突破敌人的封锁,直插信丰的龙石;一路从于都小溪、马岭经赣县的小坌、塘坑口突破直取信丰的白石口;三军团担任右前锋,从于都的小溪、马岭一线经赣县的牛岭、小坌、韩坊,击退国民党军,进入信丰的月岭、龙石。
10 月 18 日,中央第一、二纵队从于都小溪、马岭进入赣县的牛岭、小坌、塘坑口,在王母渡立濑渡过桃江进入信丰境内;九军团则在中央队伍左侧,从会昌的珠兰埠出发,分两路向信丰方向行进,一路随一军团的一部从安远的龙布进入信丰,另一路从赣县的牛岭、王母渡渡过桃江进入信丰。到 10 月 25 日,中央红军全部渡过桃江,胜利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,继续向赣粤边界推进。中央红军路过牛岭时,沿途得苏区群众的热情接待和人力物力的大力支持。
摄影 小夫(路开文化)
(本期内容来源于赣州市赣县区《红土初心》。本文根据中共赣县县委革命史编纂委员会 1959 年 10 月 1 日编印的《赣县人民革命斗争史》有关资料整理而成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