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文/曾桂
农历一九八八年八月初四,时年二十五岁的我和时年二十三岁的妻子举办了婚礼。
男方二十五岁在当时属于晚婚,而现在这个年龄算得上是早婚了,婚育年龄跟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。人类避险的方式有多种,其中就有婚姻。经济越发达,人们对家庭的依赖度就越低,婚龄就越大,甚至结婚率也会下降。
那个年代,小县城特别是乡村,普通老百姓的婚礼都没有婚庆,只是办个婚宴,大家热闹地吃喝一顿就是了,这有些缺少仪式感。
中午女方家举办酒席,饭后我用自行车将新娘子带回到我在学校的宿舍里。
所谓的婚房大约有二十五个平米,摆放了一张床、一张三人沙发、一张写字台,写字台上是一部14英吋的金星牌彩色电视机,那是我费了好多精力托关系买回来的。
面积小,家具少,且没有厨房,婚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是在岳父母家吃饭,每个月交一些伙食费。岳母做菜的手艺不错,比我学校食堂的饭菜好吃多了。
岳父母比较开明宽厚,几乎没有要什么彩礼。我是独生子,所有的家产都属于我,虽然不多,所以没有必要过于讲究形式。
稍事歇息,我们夫妻就动身去城北车站坐班车到洛口去。我穿一件红色衬衣,提着一个袋子,妻子则是一袭长裙,拎着一个包,两个小舅子送嫁。
上了车,我们给班车司机发了一包喜糖。这趟班车比较准时发车,只是沙子路面不怎么平整,加上一路不停地上客下客,到达洛口已是下午五点左右。
有一伙年轻人在停车点迎接我们。班车一停下,我的一个同学点燃了一串鞭炮,另外几个人则帮忙提东西,然后步行走了大约一公里回到家里。
到了家门口,又是一串噼里啪啦的鞭炮。
老父亲见我们到了,笑眯眯的。
家里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布置,只是卧室厅堂和厨房门上都贴有对联,字写得不拘一格遒劲有力的,不知道父亲是请谁写的;临时用做婚房的房间比平时整齐,旧架子床,床上用品是新的,除了一把台式电风扇,没有其它电器。
我和几户并排邻居家的门口有个近两百平米的空地,此时摆放着十几张桌子,桌子上放着碗筷酒壶,这些都是向四邻八舍借过来的。
家里厨房面积小,此时不够用,邻居家的厨房也借着用。掌勺的是四里八乡有名的厨倌师傅,打下手的则是本村人:两三个中年妇女,一个身强力壮的男人。
六点半左右,天色渐渐暗下来了,临时拉了一根电线出来,挂在高处的两盏灯并不是很亮。
七点多,得到我父亲的同意后,有人燃放了一串很长的鞭炮。鞭炮一响,酒席开始。
同样没有什么特别的仪式。
乡村的酒席风味独特,东道主会倾力而为,加上我父亲是个好面子的人,酒席的菜肴质量是很不错的,只是酒水很一般,喝的是米酒。
父亲倾其所有,为我操办婚礼。我自己积蓄不多,参加工作才五年,工资低,又没有其它收入,我向别人借了几百块钱。妻子后来得知此事感到压力山大,还哭了起来。紧接着我去省教育学院脱产进修了两年,毕业回学校后过了一年才还清债务。
摄影 小夫(路开文化)

农历一九八八年八月初四,时年二十五岁的我和时年二十三岁的妻子举办了婚礼。
男方二十五岁在当时属于晚婚,而现在这个年龄算得上是早婚了,婚育年龄跟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。人类避险的方式有多种,其中就有婚姻。经济越发达,人们对家庭的依赖度就越低,婚龄就越大,甚至结婚率也会下降。
那个年代,小县城特别是乡村,普通老百姓的婚礼都没有婚庆,只是办个婚宴,大家热闹地吃喝一顿就是了,这有些缺少仪式感。
中午女方家举办酒席,饭后我用自行车将新娘子带回到我在学校的宿舍里。
所谓的婚房大约有二十五个平米,摆放了一张床、一张三人沙发、一张写字台,写字台上是一部14英吋的金星牌彩色电视机,那是我费了好多精力托关系买回来的。
面积小,家具少,且没有厨房,婚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是在岳父母家吃饭,每个月交一些伙食费。岳母做菜的手艺不错,比我学校食堂的饭菜好吃多了。
岳父母比较开明宽厚,几乎没有要什么彩礼。我是独生子,所有的家产都属于我,虽然不多,所以没有必要过于讲究形式。

稍事歇息,我们夫妻就动身去城北车站坐班车到洛口去。我穿一件红色衬衣,提着一个袋子,妻子则是一袭长裙,拎着一个包,两个小舅子送嫁。
上了车,我们给班车司机发了一包喜糖。这趟班车比较准时发车,只是沙子路面不怎么平整,加上一路不停地上客下客,到达洛口已是下午五点左右。
有一伙年轻人在停车点迎接我们。班车一停下,我的一个同学点燃了一串鞭炮,另外几个人则帮忙提东西,然后步行走了大约一公里回到家里。
到了家门口,又是一串噼里啪啦的鞭炮。
老父亲见我们到了,笑眯眯的。
家里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布置,只是卧室厅堂和厨房门上都贴有对联,字写得不拘一格遒劲有力的,不知道父亲是请谁写的;临时用做婚房的房间比平时整齐,旧架子床,床上用品是新的,除了一把台式电风扇,没有其它电器。

我和几户并排邻居家的门口有个近两百平米的空地,此时摆放着十几张桌子,桌子上放着碗筷酒壶,这些都是向四邻八舍借过来的。
家里厨房面积小,此时不够用,邻居家的厨房也借着用。掌勺的是四里八乡有名的厨倌师傅,打下手的则是本村人:两三个中年妇女,一个身强力壮的男人。
六点半左右,天色渐渐暗下来了,临时拉了一根电线出来,挂在高处的两盏灯并不是很亮。
七点多,得到我父亲的同意后,有人燃放了一串很长的鞭炮。鞭炮一响,酒席开始。
同样没有什么特别的仪式。
乡村的酒席风味独特,东道主会倾力而为,加上我父亲是个好面子的人,酒席的菜肴质量是很不错的,只是酒水很一般,喝的是米酒。
父亲倾其所有,为我操办婚礼。我自己积蓄不多,参加工作才五年,工资低,又没有其它收入,我向别人借了几百块钱。妻子后来得知此事感到压力山大,还哭了起来。紧接着我去省教育学院脱产进修了两年,毕业回学校后过了一年才还清债务。
摄影 小夫(路开文化)
▼

曾桂,赣州宁都人,某教育机构负责人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