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路开原创】 喝水变奏曲(志同)

文/志同
 

水是生命之源。尤其是饮用水,更与人们的繁衍和生活密切相关。记忆中,从小至今经历了家庭喝水的一番发展过程,它同时深深烙下时代印痕。
 

全村人共喝一口土井水
 
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农村没有自来水,家家户户要喝水,都必须到村口的井里挑水回家喝。家家户户为便于储水,都要在厨房里准备一个大水缸。因而那时候的小孩很重要的一件家务事,就是每周至少一次要到离家一公里外村口的井里帮家里挑井水。
 
当时,受各种条件的制约,在我老家一带,一个自然村庄就只有一口土水井(即人工挖的井,一般选择在水潭边)。我们村人口比较多,为便于几个人同时从井中取水,我们村的水井特意挖掘不是圆形的,而是长方形的,面积约五十多平方米。
 
记得我是从十岁左右开始帮家里挑水,为便于安全,开始都是妈妈带着我和哥哥去村外的井里挑水,妈妈负责井里取水,我和哥哥则分段负责把水挑回家。那些年月,挑水喝是件非常费时费力的事,于我们小孩子来说还不安全,好处是水挑得不轻松,我们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。
 

几家人共喝一口机井水
 
到村口的水井挑水,路程远,村里的路又是泥巴路,一不小心很容易摔跤,经常人摔伤了,水桶也摔破了。大人小孩都很渴望家门口早日有一口水井。
 
非常幸运的是,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,农村开始流行打机井,但由于经济收入有限,仅凭一家人的能力,很难承受打机井的人工费用和购买水泵水管等材料的费用。怎么办?当时的普遍做法是,几家人(主要为有血缘关系的叔伯兄弟)众筹打机井。大家往往住在同一个大院子,又是一大家人有事好商量。
 

我记得当时是一天晚上,父辈们聚在一起开了一个会,共同选择了院子里的一个地点,按照当时的各家人口平摊了费用后,不到十天就打好了机井。包括我们家在内的几家人,终于结束了到村口挑井水喝、全村人共喝一口井水的历史,只需到院子里用手压式水泵取水,再手提水桶倒入厨房的水缸中。
 
几家人共喝一口机井水,取水省事省力而且非常方便,我们着实高兴了几个晚上都没睡着,天刚蒙蒙亮,就来到机井旁,打上一桶井水,看清凉的水气沿着桶壁袅袅升腾。
 

一家人喝自家的机井水、自来水
 
随着时间的推移、人口的增加,与叔伯兄弟一大家子共用一口机井逐渐显现许多不便,特别是我那时进城读书用上城市的自来水后,做梦都想自己家里尽快打上一口机井。
 
本世纪初,我家在村外盖了新房,离原来几家人共用的机井有了一段距离,又面临要挑水喝的境况。还好那时农村经济状况和生活有了大的发展,我家和许多当时的农村家庭一样,有能力在自家厨房里打了一口机井,我家终于拥有了一口属于自己的水井。井在厨房里,可以随时取水,再在井边打上个小水池,我家的那口大水缸也光荣“退役”了。也就是从那时开始,我们才真正实现了喝水的相对自由。
 

几年后,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,国家开始在农村实行生活用水改造工程。我老家农村因为离圩镇近,又在中心城区的近郊,因此被立为了第一批农村生活用水改造工程范围,老家终于和城市家庭一样,家里安装了自来水。每每轻轻拧开水龙头,看着自动流出的白花花的水,幸福之情悠然而生。
 
几段喝水史,就是一首社会发展变奏曲。明代戏曲家、通俗文学家冯梦龙说过:木无本必枯,水无源必竭。短短几十年间,我们喝水的过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我们要饮水思源,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。
 
摄影  谢清辉(路开文化)





 
志同,本名欧阳自通,赣州市章贡区政协机关工作。

Copyright © 2015-2020 路开文化 版权所有    赣ICP备202001075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