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水人文,心灵归宿
——周庆云接受赣州综合广播“虔图悦读”节目采访实录
时间:2025年3月22日(周六)上午10:00
地点:赣州市图书馆(新馆)三楼广播图书馆(多媒体中心)
受访人:周庆云,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、赣州市章贡区作家协会理事
采访人:梅青,赣州综合广播“虔图悦读”节目主持人
梅青:传递阅读之美,构建书香之园。各位听众朋友,大家好!欢迎收听赣州综合广播《虔图悦读》节目,我是梅青。欢迎您在每周六上午10点到11点准时的关注收听。此刻,我们的节目正在章贡区东江源大道50号,赣州市图书馆三楼的广播图书馆为您现场直播。
今天的这期节目,先从我们所在的这座城市说起!赣州,这座镶嵌在赣江源头的古城,犹如一幅泼墨山水画,可以说她既有壮丽的自然风光,又有深厚的人文底蕴。了解赣州的山水和人文,便等同于在触摸一座城市的灵魂。
她的山水,是大自然赋予的馈赠,展现着赣南大地的壮丽与灵动;她的人文,是历史长河中沉淀的智慧,承载着赣州人民的坚韧与温情。无论是漫步在古城墙下,还是徜徉在青山绿水间,赣州这座城市,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归属感,仿佛在山水与人文的交融中,让我们找到了心灵的归宿。
本期节目,我们特别邀请到了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、章贡区作家协会理事周庆云做客直播间。周庆云老师已在百余家报刊媒体发表诗文一千五百余篇,个人已出版专著九部,代表作有《窗前听雨》《走进秋的深处》《枫叶红了》等等。作品被选入诗刊社主编《中国当代诗库》散文诗卷,并入选多种选集,且在网络被广泛转载与收藏。
好,现在节目开场,我们来邀请一下今天节目的嘉宾周庆云。周老师好!欢迎您做客“虔图悦读”节目的直播间!
周庆云:赣州综合广播“虔图悦读”的听众朋友们,大家好!我是周庆云,很高兴今天来到电台节目直播间,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写作结缘,以及与山山水水的不解之缘!
梅青: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?是什么让您与写作结缘?
周庆云: 应该说从我下放当知青那会,也就是1977年我二十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写作了!
1977年,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50周年,当时的原上饶地区德兴县文工团要组织一次文艺汇演,要求各公社出一个自编自演的节目。那时我在德兴县新营公社知者点当知青,公社知青办抽调了我和另外一个知青,配合新营中学两位语文老师,四人成立了一个写作组,写了个把月,拿出了一个小歌剧,说的是方志敏领导赣东北革命根据地,把红旗插到新营镇的故事,由知青宣传队排练,参加演出,获得了二等奖!
不久我被调入中学,当了一名民办教师,一有空就阅读当时的刊物和所能看到的书,并开始学习写作现代诗,从此我与写作结下了缘!
梅青:周老师的代表作有《窗前听雨》《走进秋的深处》《枫叶红了》等。那接下来呢,我们就把时间交给周老师,请周老师逐一介绍一下他的代表作。
周庆云: 这是我的三篇散文,是我退休之前,在“新浪博客”以“鲁云”为笔名的博客上写的,可以说代表了我的散文风格。三篇散文也都在企业报刊发表了。
《窗前听雨》写的是对春雨的联想,可以想象一个文人,雨天站在窗前的感觉。调动了自己所熟悉的有关古典诗词的知识,有序地进行选择,引入文中,增加了文章的优美感和古典内涵,也让读书沉浸其中。
《走进秋的深处》顾名思义是写深秋的感觉,不是站在深秋,也不是坐在深秋,而是走进深秋,走进了深秋的旷野,对故乡的思念,对人生的思考,从而生发的感慨!
《枫叶红了》紧连着深秋的沉醉,是一篇写在书斋里的文章,用拟人的手法、诗情画意的联想,把枫叶比喻为一位典雅的书香女子,有描写有抒情,抒发了对枫叶的欣赏与赞美!我感觉还是比较成功的,所以“点赞率”也比较高。
梅青:您是如何选择写作主题或题材的?是否有特定的兴趣或关注点?我注意到您作品中常常出现山水的意象,您是如何与自然建立这种深厚联系的?
周庆云:我的写作是随意的,可以说想到哪写到哪,也可以说是自由撰稿人把。要说选择主题或题材,那就是有思想意义的主题、自己熟悉的题材。
至于特定的兴趣或关注点,应该说有。我喜欢阅读优美的诗文,古今中外广泛阅读,并关注好的段落和诗句,做笔记,这样潜移默化深受启发,长期积累,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写作兴趣。
道法自然是我一直崇尚的自然规律,山水的意象最能体现出来。平时喜欢独自漫步山水间,陶醉在自然的怀抱,观察并思考,偶有所得就随时记之。记得多了,归纳总结,也就“集叶成章”了。
梅青:在您的写作过程中,山水对您的创作有什么特别的意义?
周庆云: 我当知青教师那两年,就住在一条河的边上,一开窗就可以看到河的风景,听见流水声,常常远望那里的青山绿水,常常在河边走动,并学着描写与抒情。也许在青年时期,对于山水就有了深深的情结,一直伴随着我一路走来。面对山水,让我排解了许多烦忧,心灵有了归属感。
梅青:您最喜欢的一处山水是哪里?它是否曾出现在您的作品中?
周庆云:在九江的一个矿山参加工作之后,我闲暇时经常游览周边的山水,要说我最喜欢的一处山水,印象颇深的是庐山的秀峰。一次同文友在这里游览了一天,爬上了李白当年望庐山瀑布的位置,回家当天就写了一篇散文《走进秀峰》,在报刊发了,并收入了我的文集。
退休后,来到赣州,我最喜欢章江岸边的古榕树,经常在江边散步,观赏古榕,写的第一篇散文是《赣州的榕树》。后来结识了赣州的许多作家诗人,同作协的朋友到过周边的许多村镇采风,并且写了一些诗文发表。我新近出版的诗集《山水书韵与童心》,开篇就是《赣南山水情有独钟》。
梅青:您曾经在您的作品当中,写到过这么一段话:“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朵花/就像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/花也是有哲学思想的/被谁看到是一回事/为谁而开是另一回事”。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创作来源?您可以分享一下吗?
周庆云: 这段话是我最近在“路开文化”上发表的一组短诗其中之一。世上“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朵花/就像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”,这好理解。作为自然界的生命,我觉得花和人一样,都是有哲学思想的,既然生命有不同,思想也会有不同。我这里用拟人的手法,写花其实是在写人。被谁看到都可以欣赏,何况看到的人不一定都懂得欣赏。为谁而开这才是花的灵魂所在,这花也许只为自己开,也许是为有缘人、有情人,或懂得的人开!谁知道呢?只有这朵花自己知道。我作为观察者,只是写了这个现象,并不能为这朵花做主,所谓诗无定解,读者可以自己想象,延伸思考。
梅青: 在您的诗歌中,有不少篇章是关于对童年的回忆,比如在作品《小时候的乡愁》中,您写道:“小时候的乡愁/不懂得什么叫苦难/大人们忙里忙外/大都为了一日三餐/小时候的乡愁/在一枚小小的邮票里/承载着万语千言/绿色的邮筒/像一座绿色的小房子/时常把思念放里面/小小的邮票/化作了远飞的鸿雁/穿越诗和远方万水千山/把期盼带到江南”。
我们就特别想了解,其实每个人对于自己小时候童年的记忆,应该来说记忆普遍比较有限吧,有的人可以记得童年时期的很多事情,而有的人呢,可能很多事都非常模糊了,已经记不起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回忆。那么,您是如何做到带着这么一种童心去叙述,来展现心中的乡愁的?又是如何实现您作品中童年的这份记忆,让读者如今阅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,依然感觉这些文字焕发着别样的意境和光彩的呢?
周庆云: 主持人眼光独到,选的这首小诗,我也很喜欢。每个过来人都有童年,每个人的童年各有各的幸福,也各有各的苦难。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,经历的太多,看到的变化反差也太大。对于我而言,童年没有读书,只在北方农村老家放羊,父亲当过因为历史原因,在南方的矿山挨批斗。我是在1970年十三岁来到江西父亲身边,才正式开始读书的,由于年龄关系,几乎没有上小学,直接上的初中。即便如此,我的童年没有文化,却让我更加怀念童年回忆,回忆小时候在故乡的情景,纯真的乡愁,刻骨铭心,历久弥新。
能够让童心写在笔墨间,作者首先要有一颗童心。我现在赣州带着两个孙子,看到孙子活泼可爱,幸福成长,想到我自己的童年,又是一番滋味。正是某种触动,让我不断地回想童年,记住乡愁。于是从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,从点点滴滴写起,这是对我人生的治愈,也成了我的一份精神财富。
梅青:刚才在节目的开头,我们非常有幸听了周庆云老师亲自介绍了他的几部代表作,也分别对这些作品进行了简要的介绍,那么接下来的时间,我们就在节目里一起来聆听一下周老师的几部作品,通过几段诵读音频,感受一下字里行间的文化魅力。
欣赏完毕,我想再问一下周老,很多人都说写作其实也是一种生活的表达方式,您如何看待写作是一种表达方式这句话?您认为文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是什么?
周庆云: 每个人的爱好各不相同,生活有各种方式,无可厚非,人生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。写作其实也是一种生活的表达方式,对于我而言更是如此,因为我的主要爱好是读书与写作,我以为读书写作是人生最大意义的体验。
文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首先应该是审美,当代社会应该是没有文盲了,但不能说没有美盲。当代文学应该作用于思想认知与审美的提升,起到中华文化承上启下的作用,溶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!
梅青:周老师说的真好!感谢周老师今天与我们分享了您与山水、人文的深厚情感,以及写作背后的心路历程!同时呢也感谢每一位读者、听众的陪伴和收听。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生活的旅途中,像周老师笔下的文字一样,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与宁静。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,愿我们下次再见,继续在声音的世界里,探寻更多的美好与感动!
——周庆云接受赣州综合广播“虔图悦读”节目采访实录
时间:2025年3月22日(周六)上午10:00
地点:赣州市图书馆(新馆)三楼广播图书馆(多媒体中心)
受访人:周庆云,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、赣州市章贡区作家协会理事
采访人:梅青,赣州综合广播“虔图悦读”节目主持人

梅青:传递阅读之美,构建书香之园。各位听众朋友,大家好!欢迎收听赣州综合广播《虔图悦读》节目,我是梅青。欢迎您在每周六上午10点到11点准时的关注收听。此刻,我们的节目正在章贡区东江源大道50号,赣州市图书馆三楼的广播图书馆为您现场直播。
今天的这期节目,先从我们所在的这座城市说起!赣州,这座镶嵌在赣江源头的古城,犹如一幅泼墨山水画,可以说她既有壮丽的自然风光,又有深厚的人文底蕴。了解赣州的山水和人文,便等同于在触摸一座城市的灵魂。
她的山水,是大自然赋予的馈赠,展现着赣南大地的壮丽与灵动;她的人文,是历史长河中沉淀的智慧,承载着赣州人民的坚韧与温情。无论是漫步在古城墙下,还是徜徉在青山绿水间,赣州这座城市,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归属感,仿佛在山水与人文的交融中,让我们找到了心灵的归宿。
本期节目,我们特别邀请到了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、章贡区作家协会理事周庆云做客直播间。周庆云老师已在百余家报刊媒体发表诗文一千五百余篇,个人已出版专著九部,代表作有《窗前听雨》《走进秋的深处》《枫叶红了》等等。作品被选入诗刊社主编《中国当代诗库》散文诗卷,并入选多种选集,且在网络被广泛转载与收藏。
好,现在节目开场,我们来邀请一下今天节目的嘉宾周庆云。周老师好!欢迎您做客“虔图悦读”节目的直播间!
周庆云:赣州综合广播“虔图悦读”的听众朋友们,大家好!我是周庆云,很高兴今天来到电台节目直播间,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写作结缘,以及与山山水水的不解之缘!

梅青: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?是什么让您与写作结缘?
周庆云: 应该说从我下放当知青那会,也就是1977年我二十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写作了!
1977年,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50周年,当时的原上饶地区德兴县文工团要组织一次文艺汇演,要求各公社出一个自编自演的节目。那时我在德兴县新营公社知者点当知青,公社知青办抽调了我和另外一个知青,配合新营中学两位语文老师,四人成立了一个写作组,写了个把月,拿出了一个小歌剧,说的是方志敏领导赣东北革命根据地,把红旗插到新营镇的故事,由知青宣传队排练,参加演出,获得了二等奖!
不久我被调入中学,当了一名民办教师,一有空就阅读当时的刊物和所能看到的书,并开始学习写作现代诗,从此我与写作结下了缘!

梅青:周老师的代表作有《窗前听雨》《走进秋的深处》《枫叶红了》等。那接下来呢,我们就把时间交给周老师,请周老师逐一介绍一下他的代表作。
周庆云: 这是我的三篇散文,是我退休之前,在“新浪博客”以“鲁云”为笔名的博客上写的,可以说代表了我的散文风格。三篇散文也都在企业报刊发表了。
《窗前听雨》写的是对春雨的联想,可以想象一个文人,雨天站在窗前的感觉。调动了自己所熟悉的有关古典诗词的知识,有序地进行选择,引入文中,增加了文章的优美感和古典内涵,也让读书沉浸其中。
《走进秋的深处》顾名思义是写深秋的感觉,不是站在深秋,也不是坐在深秋,而是走进深秋,走进了深秋的旷野,对故乡的思念,对人生的思考,从而生发的感慨!
《枫叶红了》紧连着深秋的沉醉,是一篇写在书斋里的文章,用拟人的手法、诗情画意的联想,把枫叶比喻为一位典雅的书香女子,有描写有抒情,抒发了对枫叶的欣赏与赞美!我感觉还是比较成功的,所以“点赞率”也比较高。

梅青:您是如何选择写作主题或题材的?是否有特定的兴趣或关注点?我注意到您作品中常常出现山水的意象,您是如何与自然建立这种深厚联系的?
周庆云:我的写作是随意的,可以说想到哪写到哪,也可以说是自由撰稿人把。要说选择主题或题材,那就是有思想意义的主题、自己熟悉的题材。
至于特定的兴趣或关注点,应该说有。我喜欢阅读优美的诗文,古今中外广泛阅读,并关注好的段落和诗句,做笔记,这样潜移默化深受启发,长期积累,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写作兴趣。
道法自然是我一直崇尚的自然规律,山水的意象最能体现出来。平时喜欢独自漫步山水间,陶醉在自然的怀抱,观察并思考,偶有所得就随时记之。记得多了,归纳总结,也就“集叶成章”了。
梅青:在您的写作过程中,山水对您的创作有什么特别的意义?
周庆云: 我当知青教师那两年,就住在一条河的边上,一开窗就可以看到河的风景,听见流水声,常常远望那里的青山绿水,常常在河边走动,并学着描写与抒情。也许在青年时期,对于山水就有了深深的情结,一直伴随着我一路走来。面对山水,让我排解了许多烦忧,心灵有了归属感。

梅青:您最喜欢的一处山水是哪里?它是否曾出现在您的作品中?
周庆云:在九江的一个矿山参加工作之后,我闲暇时经常游览周边的山水,要说我最喜欢的一处山水,印象颇深的是庐山的秀峰。一次同文友在这里游览了一天,爬上了李白当年望庐山瀑布的位置,回家当天就写了一篇散文《走进秀峰》,在报刊发了,并收入了我的文集。
退休后,来到赣州,我最喜欢章江岸边的古榕树,经常在江边散步,观赏古榕,写的第一篇散文是《赣州的榕树》。后来结识了赣州的许多作家诗人,同作协的朋友到过周边的许多村镇采风,并且写了一些诗文发表。我新近出版的诗集《山水书韵与童心》,开篇就是《赣南山水情有独钟》。
梅青:您曾经在您的作品当中,写到过这么一段话:“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朵花/就像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/花也是有哲学思想的/被谁看到是一回事/为谁而开是另一回事”。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创作来源?您可以分享一下吗?
周庆云: 这段话是我最近在“路开文化”上发表的一组短诗其中之一。世上“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朵花/就像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”,这好理解。作为自然界的生命,我觉得花和人一样,都是有哲学思想的,既然生命有不同,思想也会有不同。我这里用拟人的手法,写花其实是在写人。被谁看到都可以欣赏,何况看到的人不一定都懂得欣赏。为谁而开这才是花的灵魂所在,这花也许只为自己开,也许是为有缘人、有情人,或懂得的人开!谁知道呢?只有这朵花自己知道。我作为观察者,只是写了这个现象,并不能为这朵花做主,所谓诗无定解,读者可以自己想象,延伸思考。

梅青: 在您的诗歌中,有不少篇章是关于对童年的回忆,比如在作品《小时候的乡愁》中,您写道:“小时候的乡愁/不懂得什么叫苦难/大人们忙里忙外/大都为了一日三餐/小时候的乡愁/在一枚小小的邮票里/承载着万语千言/绿色的邮筒/像一座绿色的小房子/时常把思念放里面/小小的邮票/化作了远飞的鸿雁/穿越诗和远方万水千山/把期盼带到江南”。
我们就特别想了解,其实每个人对于自己小时候童年的记忆,应该来说记忆普遍比较有限吧,有的人可以记得童年时期的很多事情,而有的人呢,可能很多事都非常模糊了,已经记不起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回忆。那么,您是如何做到带着这么一种童心去叙述,来展现心中的乡愁的?又是如何实现您作品中童年的这份记忆,让读者如今阅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,依然感觉这些文字焕发着别样的意境和光彩的呢?
周庆云: 主持人眼光独到,选的这首小诗,我也很喜欢。每个过来人都有童年,每个人的童年各有各的幸福,也各有各的苦难。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,经历的太多,看到的变化反差也太大。对于我而言,童年没有读书,只在北方农村老家放羊,父亲当过因为历史原因,在南方的矿山挨批斗。我是在1970年十三岁来到江西父亲身边,才正式开始读书的,由于年龄关系,几乎没有上小学,直接上的初中。即便如此,我的童年没有文化,却让我更加怀念童年回忆,回忆小时候在故乡的情景,纯真的乡愁,刻骨铭心,历久弥新。
能够让童心写在笔墨间,作者首先要有一颗童心。我现在赣州带着两个孙子,看到孙子活泼可爱,幸福成长,想到我自己的童年,又是一番滋味。正是某种触动,让我不断地回想童年,记住乡愁。于是从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,从点点滴滴写起,这是对我人生的治愈,也成了我的一份精神财富。

梅青:刚才在节目的开头,我们非常有幸听了周庆云老师亲自介绍了他的几部代表作,也分别对这些作品进行了简要的介绍,那么接下来的时间,我们就在节目里一起来聆听一下周老师的几部作品,通过几段诵读音频,感受一下字里行间的文化魅力。
欣赏完毕,我想再问一下周老,很多人都说写作其实也是一种生活的表达方式,您如何看待写作是一种表达方式这句话?您认为文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是什么?
周庆云: 每个人的爱好各不相同,生活有各种方式,无可厚非,人生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。写作其实也是一种生活的表达方式,对于我而言更是如此,因为我的主要爱好是读书与写作,我以为读书写作是人生最大意义的体验。
文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首先应该是审美,当代社会应该是没有文盲了,但不能说没有美盲。当代文学应该作用于思想认知与审美的提升,起到中华文化承上启下的作用,溶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!

梅青:周老师说的真好!感谢周老师今天与我们分享了您与山水、人文的深厚情感,以及写作背后的心路历程!同时呢也感谢每一位读者、听众的陪伴和收听。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生活的旅途中,像周老师笔下的文字一样,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与宁静。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,愿我们下次再见,继续在声音的世界里,探寻更多的美好与感动!
供图 周庆云(路开文化)
▼


周庆云,曾供职于江西铜业集团瑞昌武山铜矿,现退休,居赣州市章贡区。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,章贡区作家协会理事,已在上百家报刊媒体发表诗文千余篇,出版个人专著九部。